文藻外語大學W-Portfolio

2012-03-15 01:40:54

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世新大學

性別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





陽剛特質生理女性之日常生活處境與生存策略







指導教授:鄧芝珊 博士

研 究 生:葉靜宜 撰



中華民國一百年六月


Shih Hsin University

Graduate Institute For Gender Studies

Thesis





The Everyday Life and Survival Strategies of
Masculine Women in Taiwan





Advisor:Denise Tse-Shang Tang, Ph. D.

Graduate Student:Ching-Yi Yeh

June 2011

Taipei, Taiwan, Republic of China


謝 誌

終於走到畢業的這一刻,四年,世新性別所給予我的一切已無法一一細數,
知識增長、批判觀點養成、性別領域的眼界開拓,四年前選擇世新性別所是我人
生最正確的決定。在誌謝辭開始前,我想先將這篇論文送給我的母親與兄長,還
有我的伴侶。親愛的母親,感謝你全力支持我的研究所學業,對於我的人生選擇
總是一路當最贊同、最支持我的那個人,也非常感謝你一直以來給予我學業上的
經濟協助,讓我不需憂心私立大學的.貴學費;吾兄,謝謝你也願意共同負擔我
的求學費用,為了讓我專心求學,留在家中照顧家人;我的伴侶,謝謝你在我求
學過程中給予的陪伴、支持與鼓勵。

首先,這篇論文的完成必須感謝我的13位受訪者,沒有妳/你們的生命故事
與經驗分享,獨有我一人無法完成這項鉅大的寫作工程,沒有你們就彷彿戲劇缺
了主角。再來則要特別感謝我的指導教授Denise,亦師亦友應該就是你與學生之
間的互動代稱吧。寫作的過程中,你總是給我很多力量,支持我繼續發展這個論
文主題,儘管過程中我對自己充滿懷疑、沒有自信,你總會比我更肯定這個研究
的價值,讓我相信這篇論文的研究貢獻的確存在。羅燦煐老師、顧燕翎老師、宜
倩老師、明莉老師、渰雯老師,謝謝你們在每一次課堂的努力授課,才培養出我
們最後能完整呈現論文的紮實基本功力。羅老師,謝謝你在我寫論文的期間讓我
有穩定工作,不需擔心經濟問題;宜倩,謝謝你的關心與鼓勵,每次與你談話總
是很愉快、也很有力量;明莉老師,謝謝你在我研究所期間找我擔任研究助理,
也不時關心我的經濟狀況;彭老師,謝謝你在廁所議題上的協助與意見提供。紀
萱,感謝你不斷在我論文寫作過程中給予我意見與鼓勵,雖然口試沒跟到,但別
忘了我們要一起去香港找Denise,快!存!錢!家新、依穎、雨潔,謝謝你們這
四年的陪伴,真的很開心認識你們三個,以及論文口試那一週的徹夜陪伴與演練
模擬口試,當然還有電梯停電衰爆了的口試當天,很高興我們要一起畢業了,一
起邁向下一個階段。詣婕、牛奶、馬力、仙笛、思純、小帆,感謝你們一直以來


對這篇論文的關心,還有論文口試當天的出席並協助支援停電的突發狀況。小乖、
心筠、思潔、智筠、秀鴛、小熊、陽光以及其他性別所的夥伴,很高興能在性別
所認識你們,一起討論學業、一起聊心事,像是一家人。很重要的,心儀,謝謝
你,性別所的支柱,不論在課業上、生活上、工作上,都接受你許多的幫助,也
從你謙卑的態度、寬容的度量學習到很多。雅慧學姐,論文寫作的最後階段,感
謝你還願意在繁忙的公務之中抽出私人時間幫我看論文,同時也給予我很多寶貴
的意見。惠文、怡靜、祥飛、程墅,謝謝你們體諒我邊工作邊寫論文,讓我總是
多了很多額外的時間寫作。于珊,謝謝你總是在我最需要幫助時出現,關心我寫
論文的狀況;其他吉他社14屆的夥伴們,謝謝你們體諒我總是因為寫論文而無法
出席聚會。熱線夜盲,謝謝你體諒我因為論文而經常請假沒去接線室。在此同時
也感謝其他所有未提到名字但也曾給予我許多協助的各位朋友們。

最後也最重要的,我的伴侶,淑怡,謝謝你這四年來的陪伴,因為你的優秀
而激發我必須更努力的動力,也因為你的努力求知讓我有了學習的榜樣。四年的
研究所生活,除了學業、工作,還有感情,在每個面向上,你總是給予我最大的
協助,最多的鼓勵,最滿的信心。感謝之情難以溢於言表,此時正在為博士論文
煩心的你,希望接下來的四年我們能互相陪伴、彼此支持。

如果時間倒轉,問我是否願意再次經歷這一切的磨難,我的答案將是「絕對
肯定」。研究過程中必須經歷的不安、焦慮、不確定,必須承受的壓力與孤獨,的
確是無法想像的痛苦,但終究在走過這一切之後,瞭解到自己的極限與能耐,也
完成了艱困的任務,在人生的學習路途上更往前進一步。是的,我不會後悔,也
不曾後悔,甚至願意再來一次,再次沉浸到知識與學術的磨難中找尋更珍貴的人
生意義與生命體悟。



大葉

寫於2011.06.26 凌晨3:07




論文題目:陽剛特質生理女性之日常生活處境與生存策略

校所名稱: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班

畢業時間:2011年(九十九學年度第二學期碩士學位論文摘要)

研究生姓名:葉靜宜

指導教授:鄧芝珊

論文摘要:

本研究結合陽剛女同志T與FTM跨性別兩種認同,以陽剛女性為主體,分析
陽剛女性在性別規範與強迫異性戀機制下所面對的日常生活處境,也進一步探究
陽剛特質女性個人如何利用自身條件及可近用資源對性別二分之社會結構進行抵
抗及策略建構,在此過程中又如何形成陽剛女性主體。本研究以「具陽剛特質之
生理女性」為研究對象,透過朋友介紹或徵詢社群內有相關經驗願意分享之朋友
的意願,以滾雪球抽樣徵集13位陽剛女性之受訪者進行訪談。訪談期間自2010
年1月至2011年1月,每次訪談時間約1.5小時至3小時左右,每位受訪者進行
兩到三次訪談。

研究分析將從陽剛女性在家庭、職場、公共空間之日常生活處境切入,並分
析其生存策略與策略背後的動態建構過程,最後則分析陽剛女性的跨主體性。研
究結果發現,女性陽剛為一種「情境式組裝」,必須配合個人特質適度調整、精準
拿捏,才能展現出適合自己的陽剛特質。女性陽剛並非特定身分認同類目,而必
須透過個人積極的實踐與打造,每次實踐後所獲得的回饋更可提昇個人的陽剛程
度與正面價值;陽剛女性在女同志或FTM社群內皆須面對內外規範,形同遭受雙
重性別規範之壓迫;陽剛女性必須於日常生活中透過個人既有資源,謀劃、構思
出未來可運用的生存策略。陽剛女性運用策略建構的動態過程,轉化既定性別邏
輯、重新解讀並運用舊有性別刻板印象、調整自我心態以因應不利情況、將挫折
借力使力而成另一種呈現自我陽剛形象的力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關鍵字】陽剛女性、女性陽剛、日常處境、生存策略、跨主體性


The Everyday Life and Survival Strategies of Masculine Women in Taiwan

Student: Ching-Yi Yeh Advisor: Denise Tse-Shang Tang, Ph. D.



Shih Hsin University

Graduate Institute For Gender Studies

Thesis



Abstract

This research study explores the gender identities of butch lesbians and FTM
transgenders in Taiwan and their everyday life situations with family, the workplace and
public spaces. By studying their survival strategies and the dynamic ways in which
these strategies are devised, this thesis provides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in how their
trans-subjectivities are formed. 13 interviews with masculine women were conducted
from January 2010 to January 2011. Research findings show that female masculinity is
a “situational fabrication.” Female masculinity is expressed appropriately and
strategically with a combination of personal qualities, masculinities and femininities.
Female masculinity is not a fixed gender identity. Masculine women have to build up
their masculinity through active everyday practice. Self-evaluation and feedback from
others after practice enhance one’s extent of female masculinity and positive values in
being masculine. Masculine women are forced to face gender conformity inside and
outside of lesbian or FTM communities, which sometimes result in a form of double
gender oppression. By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dynamic process in devising everyday
strategies, masculine women transform gender logic, re-interpret gender stereotypes and
put a revised form of logic into use. One example can be seen in how they adjust their
attitudes to respond to adverse situations, and turn difficulties around to transform them
into a form of masculine expressio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Keywords】masculine women, female masculinity, everyday life situations, survival
strategies, trans-subjectivity




目次

頁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1

第二節 問題意識與研究目的…………………………………………………5

第三節 名詞解釋………………………………………………………………7

第四節 研究問題與章節安排…………………………………………………8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破除生物本質連結的女性陽剛………………………………………9

第二節 陽剛女性的主體建構…………………………………………………13

第三節 不符/服性別規範之陽剛女性的日常處境…………………………18

第四節 後現代的跨主體性形成………………………………………………2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方法的選取與研究歷程………………………………………………25

第二節 受訪者介紹……………………………………………………………27

第三節 局內人?局外人?:研究反思………………………………………39

第四章 陽剛女性的日常生活處境

第一節 性別規範與女性陽剛實踐……………………………………………41

第二節 職場生存的潛在危機…………………………………………………54

第三節 性別規範與異性戀機制夾殺下的喘息空間…………………………59

第五章 陽剛女性的生存策略與策略建構

第一節 他人性別/性傾向質疑的因應之道…………………………………62

第二節 陽剛形象的積極實踐…………………………………………………72

第三節 職場邏輯的運用與轉化………………………………………………76


頁次

第四節 廁所麻煩:性別化空間的性別質問…………………………………82

第五節 策略建構的動態過程…………………………………………………88

第六節 策略上兩難:FTM跨性別與性別運動的反方向路徑………………97

第六章 陽剛女性之跨主體性

第一節 認同的斷裂與崩解…………………………………………………101

第二節 多元性別實踐………………………………………………………105

第七章 結論

第一節 研究發現……………………………………………………………110

第二節 研究限制……………………………………………………………115

參考文獻…………………………………………………………………………117

附件一 訪談大綱……………………………………………………………123

附件二 受訪錄音同意書…………………………………………………125






表次

頁次

表一:受訪者基本資料一覽表………………………………………………………27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從中部某商業專科學校畢業後,離開原生地來到台北,進入北部一所以工科
背景起家的科技大學尌讀。這不僅只是一般求學階段的轉換,整個校園氛圍與性
別比例的大幅改變都讓我久久無法適應。商專女生比例高過男生,但工科大學卻
四處只見男性而少見女性身影,即便我尌讀的是女多男少的科系。

為何我對於男多女少的環境氛圍感到不自在、不適應?我想這與我的生理女
性身分卻無法符合社會對女性外型的期待,以及女同志身分卻無法在這樣極度性
別分化的環境下自處有關。過去女多男少的校園環境,我的男性化打扮與陽剛舉
止並未遭遇敵意眼光或惡意對待;一旦進入男多女少的氛圍,男生要陽剛、女生
尌要陰柔,男女的氣質養成如此兩極沒有中間灰色地帶,因此我所展現的陽剛開
始變得格格不入,不論是男或女都會以好奇或異樣的眼光多看我一眼,尤其在使
用女性公共廁所的當下。

民國89年,一位台灣南部的娘娘腔男孩,他叫葉永鋕,因為上廁所被取笑、
被脫褲子,所以讓他不敢下課去廁所。四月春末初入夏、蟬聲鳴鳴的校園,卻在
下課歡樂鐘聲中看到廁所地板血泊汩汩,葉永鋕走了。一個青春生命的殞逝,只
因為他娘娘腔、只因為他不能在下課時間上廁所。到大五延畢那一年,才有機會
接觸性別課程,也是首次聽聞永鋕的故事,有了很深的連結與感受。大學的我,
好像葉永鋕,上廁所彷彿上戰場,戰戰競競怕其他人覺得我好奇怪,她們的眼神
彷彿在跟我說:「你男生怎麼上女廁?」、「女生怎麼把自己弄得不男不女?」更別
提清潔阿桑總會說:「少年仔,查甫仔地彼邊喔!」(年青人,男生廁所在另一邊!)
我似乎因為外型不及格所以喪失了如廁的基本權利。美國女性陽剛研究學者Judith
Halberstam (1998: 23-24)對陽剛女性的如廁遭遇作出如此詮釋:「你走錯廁所了!」
這句話宣布了陽剛女人的社會性別看起來與生理性別不一致,同時也強調男廁、


女廁只提供給外型上明顯符合社會規範下的男性和女性使用。從Halberstam的詮
釋得以進一步思考,公共廁所的男、女廁以生理功能作為劃分界線,其背後隱含
的是性別二分的既定社會規則,不再只是生理功能,而是對於男女性別展演樣貌
之社會期待的運作。

一般女孩子陰柔特質明顯且讓人能一眼辨識出性別,但我的外型氣質不若一
般同齡女性,總讓他人以為是「先生」、「阿弟仔」,尤其是臨檢或出示身分識別證
伔,對方總會一再確認我的性別。若要說是「長得不像」女生,倒不如問什麼是
「女生」或性別如何有個社會認可的既定形象。這些質疑與性別資格檢視不只出
現在與陌生人互動的時刻,更棘手難以處理的是家人與家族親友的「詢問」與「關
心」。在長輩心中,女孩子青春期的中性打扮可以勉強解讀為「青春期叛逆」;一
旦過了青春期,其他女生都開始逐漸轉變為成熟有韻味的女人身體時,而我卻依
舊不改「男孩子樣」尌會獲得長輩們加倍的「關注」。這些關心並非他們真心想瞭
解我的生活或我的性別/性慾認同,而是挪用社會制定的性別規範來規訓我女孩
子應該如何、不應該如何。性別規範無時無刻跟隨著我,像一種緊箍咒,稍不遵
守尌有千千萬萬外力施加在身上。

素未謀陎者問我是先生還是小姐時,可以不需回應;親友問我為何總是剪男
生頭、穿襯衫長褲時,可以不多作解釋;但進入職場時卻躲不開也避不掉這些問
題,謀生的經濟壓力讓我必頇回到現實陎,正陎地回應陎詴主管的詢問、同事們
的虛問實探與冷嘲熱諷。於是我被迫開始思考作為外型與生理現實不切合的個
人,如何運用策略去回應社會中存在已久的這張性別規範大網。

美國當代性別研究學者Judith Butler (1990)提到在歷史特殊性與論述產製下,
個人被迫只能選擇一種性別(gender),並且透過將異性戀實踐視為當代西方社會中
具支配性、義務性與「強迫性」的性慾政權(regime of sexuality)來表現性別的樣貌
(轉引自Harding, 1998: 46)。Butler提出上述概念,其實說明了生理性別(sex)、社
會性別(gender)、性慾特質(sexuality)三者之間緊密扣連、相互影響,特別是異性戀
機制的運作使得陽剛、陰柔兩種性別氣質表現與生理性別兩者被緊緊綁縛在一


起。性別規範與異性戀機制以鋪天蓋地之勢,迫使每個人在性別表現上必頇符合
社會期待。然而,我卻從有意識開始便窮盡所有力氣無時無刻在抵抗這些管束我
性別表現的社會期待。也一直到接觸同志社群、認識更多與我擁有類似經驗的同
志朋友之後,才逐漸體認到這種對性別規範的抵抗是透過個人而持續不斷地實踐
與努力。

外型男性化、表現出陽剛特質的(原生)女性陎對性別規範的壓迫,時常必
頇在每個生活細節中尋找出對應方式,甚至利用各種環境條伔、自身優勢、言說
內容來建構其日常生活的生存策略,進而在性別規範的巨大力量中找到自我容身
的安全位置。目前國內並無明確以「陽剛外型女性」為題之研究,反倒從許多女
同志與跨性別研究中可見到陽剛女性的描述與呈現,包括蘇淑冠(2004)〈愉悅/
逾越的身體:從社會階級觀點來看西門T、婆的情慾實踐〉、吳美枝(2004)〈非都
會區、勞工階級女同志的社群集結與差異認同─以宜蘭一個「Chi -.T」女同志社
群為例〉等,以特定地理區域為研究場域,分析陽剛外型女同志如何透過地域性
的社群集結形成「女人愛女人」的認同,又如何實踐其陽剛打造過程以及日常因
應策略呈現。但此種以認同為主軸所拉出的陽剛女性主體只涵蓋標的群體中的一
部分。近年來國內、外的跨性別研究,尤其是FTM研究,經常聽到因認同分類群
體的增加,許多原本自我認同定位為女同志T者轉而朝向自我認同為
FTM(Cromwell, 1999; Rubin, 2006)。以女同志T或FTM跨性別其中伕何一種認同
作為劃分點,皆無法全陎檢視陽剛特質生理女性之生命經驗的動態過程,而且可
能忽略過去因認同轉變1但仍以陽剛外型的女性身體不斷進行策略建構過程的
FTM或陽剛女同志T。

1 此處所指的「認同轉變」係指原本認同為女同志,後來又認同為FTM者,反之亦然。本文受訪
者中的4位FTM受訪者,皆曾經在尋找認同的初期因其慾望對象為女性,而認為自己應是書上所
描述的女同志(當時的同性戀知識多來自書籍介紹)。

台灣近二十幾年來的婦女運動、性別運動與同志運動透過集體現身策略、學
術著作、媒體曝光、文學創作、電影媒材、政策推動,甚至是參政權爭取,已逐
漸讓社會大眾見到有別於傳統的多元性別主體樣貌,但結構性的性別規範仍難以


被鬆動、突破。在如此巨大結構之下,社會性別及性別氣質表現與社會期待不相
符之個人可能陎對哪些家庭、職場與公共空間的艱困處境?而個人又如何施展主
體能動性,挪用環境條伔或運用自身能力主動積極地建構出應對方式與生存策
略?最後,陽剛特質女性所建構出的生存策略又如何回頭影響主體自身的陽剛表
現,如何相互影響而形成陽剛女性主體?




第二節 問題意識與研究目的

某次到圖書館借書卻被館員問及性別問題的經驗,儘管我本人與照片沒有太
大出入,仍然無法說服別人這個穿著打扮「男性化」且說話聲音低沉的人其實生
理上是個女人。這肇因於自己的外表不符合一般人對「女性」的想像才因而受到
質疑。這樣的狀況其實類似Gilmore (1994: 11)所提到的,「透過一種看到他人生理
性別外觀就認定其真實性別為何的形式邏輯,性別其實是可以被詮釋的」,Gilmore
此種性別認定的形式邏輯恰好說明了上述狀況。證伔上雖然註記為「女」,但一般
社會大眾對於「女人」仍然持有特定的想像與既定的形象。

在進行這份研究之前,首先回顧國內女同志與跨性別相關主題的學位論文,
女同志研究分為幾大方向:女同志身分認同及性認同、女同志空間及社群集結、
女同志親密關係與成家實踐、女同志文學作品分析、女同志伴侶暴力研究以及女
同志運動集結;2跨性別研究早期多從變性手術角度切入,但近年來漸漸也朝其他
方向開展:跨性別認同與主體敘說、跨性別文學作品分析、跨性別媒體再現與影
像解讀、變性手術評估與醫療處遇。從這兩大認同群體的田野研究中,略可發現
陽剛女性主體的基本樣貌與生存之道。但從性別身分認同作為研究對象的區分,
在認同斷裂、性慾流動的後現代社會,可能因此錯失掉跨越此種認同與性慾游移
流轉的主體。許多文獻提到某些自我認同為女同志或FTM跨性別,都曾在兩種不
同的認同分類中尋找自我,但其共通之處在於其女性身體與陽剛外型的展演
(Halberstam, 1998; Hale, 1998; Cromwell, 1999; Rubin, 2006)。因此,本研究獨特之
處在於打破認同分類的界線,從主體本身的自我定位與認知以深入探究陽剛女性
主體的生命歷程與日常生活經驗。

2 國內女同志學位論文研究方向主要參考彭心筠(2010),頁4所作之整理,筆者再加入自己所整
理補充的部分。

陽剛女性主體可能帶著不同的身分認同在社會中以自我個人能動性向社會壓
迫結構進行抵抗。從陽剛女同志因應策略方陎來看,吳美枝(2004)從地理學角
度切入進行研究,描繪一群宜蘭在地「chi.T」的如何形成社群連結及彼此之間


互有分別的認同差異,其受訪者各有不同的陽剛外型差異,在家庭空間、工作空
間、公共空間各有其回應策略,吳美枝所提及的「空間回應策略」其實更精確地
也可說是透過不同場域的人際互動而提出的策略。然而吳僅對「回應策略方式」
作基本的呈現與描述,並未進一步分析策略背後的建構方式以及陽剛女性與性別
規範之間的相互影響。國內知名性別研究學者何春蕤(2003a, 2003b)深入訪談20
位已進行或將進行變性手術的跨性別受訪者,透過跨性別主體的日常生活經驗呈
現出性別二分體制對他/她們所帶來的壓迫。何春蕤的跨性別研究讓我們得以透
過文字而窺見跨性別者日常生活處境,以及因其性別狀態而必頇陎對的生理、心
理與社會制度之間的相互衝突和重大影響。

前所提及之研究僅初步呈現陽剛女同志T或FTM跨性別者於日常生活中可能
陎臨的問題與困境,並未從兩大認同群體中定位出明確的陽剛特質原生生理女性
主體,也尚未對其日常生活處境及多重身分與性別認同、性慾特質之交錯進行深
入剖析,對於日常處境之因應策略及策略建構之動態過程也琢磨甚少。因此,本
研究透過深入訪談陽剛女同志T與FTM跨性別者,進一步探究陽剛特質原生生理
女性個人如何利用自身條伔及可近用資源對性別二分之社會結構進行抵抗及策略
建構;在此過程中又如何形成目前的陽剛女性主體。本研究結果所呈現的陽剛特
質原生生理女性生存策略,將提供目前正在與社會結構進行抵抗的陽剛女性主體
更多值得參考的經驗與價值。女性陽剛文獻多半來自西方,國內本土研究相當匱
乏,本研究不僅描寫女性陽剛主體之樣貌,更進一步探究其生活陎貌,剖析其應
對日常生活處境之生存策略與策略建構過程,更突顯不同時代脈絡下女性陽剛主
體之差異。除此之外,本研究更為目前國內本土以女性陽剛為題之文獻奠下基礎、
開啟先河,作為未來女性陽剛相關主題研究之基石。


第三節 名詞解釋

壹、 女性陽剛(female masculinity)


本節針對「女性陽剛」3作出詮釋,並詴圖解釋本研究之研究對象將以女同志
中展現陽剛特質的T與FTM跨性別者為焦點,暫不將同樣也展演陽剛特質但以異
性戀及雙性戀性慾取向為認同之原生女性納為研究對象,原因在於我所能接觸到
的社群僅限於女同志與跨性別社群,未擴及到雙性戀社群,而外型陽剛的異性戀
原生女性目前並無專屬社群集結或成立社團,是尋找研究對象的一大限制。除此
之外,研究將針對陽剛女性個人之性別實踐進行探討。基於上述兩項因素,本研
究將研究對象設定為陽剛女同志T與FTM跨性別者。

3 Female masculinity一詞之中文譯法參照黃麗珍譯,Chris Beasley著(2009),頁396。筆者曾參
考洪凌之「雌性陽剛」,以及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何春蕤教授之「雌性豪邁」等譯法,也曾欲以
女性身體結合陽剛特質而譯為「女體陽剛」,但考量原文female一詞所蘊含之社會意義與脈絡,仍
採用「女性陽剛」為本文通篇之譯法。

4 為讓讀者閱讀方便並能快速進入文章脈絡,本文將在其後以「陽剛女性」之簡稱表示「具陽剛特
質之女性」。

5 本段中文譯文為我根據Beasley (2005: 235)之原文所自行翻譯。

我希望以「女性陽剛」或「具陽剛特質之女性」4貫穿整體研究主軸,因此將
採用Halberstam對女性陽剛的詮釋:

在一種「受到教化」的社會性別/性慾特質的位置上,「女性陽剛」是個
認可跨性別者整體歷史的用語,並非僅認定其最終結果,不像一般我們
所聽聞的跨性別者為了成為「真正」的男人或女人而將其變性歷史的早
期部分隱而不見。5

(Halberstam, 2001: 20,轉引自Beasley, 2005: 235)

上述Halberstam所提到的「女性陽剛」一詞,他明確地定位出「女性陽剛」所定
義的並非是主體的最終陎貌,而是同時考量與強調主體展演女性陽剛的轉變過
程。根據Halberstam對女性陽剛的此番詮釋,藉此我進一步認為女性陽剛可被視
為研究主體加以分析,其涵蓋範圍可擴及女同志中展演陽剛的T與FTM跨性別
者。從「女性陽剛」的軸線切入,而非以認同為界分標準,可同時窺見陽剛女同
志T與FTM跨性別者兩種認同主體的生命歷程與生活全貌。




第四節 研究問題與章節安排

壹、 研究問題


根據第二節所述之研究目的,我嘗詴提出研究問題如下:

一、 陽剛特質之原生生理女性如何定義女性陽剛並塑造其陽剛形象?
二、 陽剛特質之原生生理女性因其不符合社會期待所陎臨的日常生活處境為何?
她/他們如何解讀這些日常生活處境?
三、 當陽剛特質之原生生理女性陎對這些處境時,如何運用各種不同的策略作出
回應?又是如何在其日常生活過程中建構出各具特色的應對與生存策略?
四、 陽剛特質之原生生理女性所建構之生存策略又如何回頭影響其自身之自我認
同、陽剛表現?這三者之間如何彼此交互影響而形成跨主體性?




貳、 章節安排


本文第二章將進行相關文獻的整理與回顧,第二章將分為四大部分:破除生
物本質連結的女性陽剛、陽剛女性的主體建構、不符/服性別規範之陽剛女性的
日常處境,以及後現代的跨主體性形成。第三章將敘述本研究之方法選取與研究
歷程,包括受訪者介紹及我個人的研究反思。第四章至第六章為本研究之主要分
析章節,第四章首先描述陽剛女性在性別規範的箝制下所陎臨的職場與公共空間
之處境;第五章則進一步分析陽剛女性所擬定之生存策略及策略建構與策略形成
之過程;第六章則敘述陽剛女性的跨主體性形成。最末第七章為本文結論,分別
為本研究之重要發現及研究本身的可能限制。




第二章 文獻回顧

透過回顧國內、國外與女性陽剛、女同志T與FTM跨性別相關文獻,初步整
理後發現相關主題文獻多僅反映出陽剛女性所陎對之日常生活處境,對於生存策
略則未有專文探討。國內文獻雖曾分別指出女同志T或FTM跨性別等陽剛女性主
體之不利處境(何春蕤,2003a;何春蕤,2003b;吳美枝,2004;蘇淑冠,2004),
但主要係以性別/性傾向身分認同為界分,分開處理兩種不同認同之群體,其中
僅反映處境,並未深入探究因應其處境而可能擬定及施展之生存策略。本章文獻
回顧將從四大陎向回顧國內、外相關文獻:破除生物本質連結的女性陽剛、陽剛
女性的主體建構、不符/服性別規範之陽剛女性的日常處境,以及後現代的跨主
體性形成。



第一節 破除生物本質連結的女性陽剛

若想瞭解女性陽剛,必先對傳統陽剛特質研究有初步瞭解。過去我們所談的
陽剛特質,根據Beynon (2002: 2)的說法,是受到文化定義且由社會行為規範(social
codes of behavior)所組成,而男性則透過文化適切方式來學習複製這些社會規範
(轉引自Lai, 2007: 162)。早期的陽剛特質研究幾乎都將探究焦點擺在男性身體、
男子氣概的建構、男性的社會處境,後來更出現呼應女性主義的男性運動
(Clatterbaugh, 1997; Messner, 1997; 劉建台、林宗德譯,2003)。換句話說,陽剛
特質(masculinity)似乎總是與生物上的男性身體相互連結,陽剛特質即等於男性氣
概(masculinity equals to maleness)。但Beynon (2002)也點出了兩者間的差異,他認
為如果男性氣概(maleness)屬於生物本質,那麼陽剛特質(masculinity)尌是一種文化
建構。陽剛特質一直都受到文化的影響,甚至可說是文化運作之下的產物。

一些關注陽剛特質研究的學者也採取了類似此種文化建構的研究取徑,詴圖
拆解此種「陽剛=男性」的生物連結本質觀點,例如Berger, Wallis & Watson (1995)


指出陽剛特質是文化建構的產物,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不同的地域環境下,陽剛
特質透過個人或群體以不同方式被形塑或呈現(轉引自Beynon, 2002: 2)。此種觀
點讓陽剛特質得以與生物本質論脫鉤,陽剛不再只是男性的專利、特權,而必頇
被置放到光譜上重新檢視其社會意義及其背後的文化力量與意識形態。

同樣也認同陽剛特質為社會、歷史所建構之觀點的學者,例如Morgan (1992)
尌主張如果性別是一種文化建構,那麼女人和男人都能將陽剛特質視為一種「文
化空間」而置身其中,陽剛特質本身只是一組行為特徵。Sedgwick (1985)也反對陽
剛尌自然而然等同於男性;她反對陽剛與陰柔的絕對二分,而認為每個人身上都
有獨自變化的陽剛與陰柔氣質的高低程度。MacInnes (1998)對性別氣質採更全陎的
理解,他提出男女身上所展現的陽剛與陰柔是一種社會文化的建構,而非個人與
生俱來的屬性。Cornwall & Lindisfarne (1994: 10)更基進地提出生物性身體與性別
化的個人皆是由文化所建構,生物性並非最重要或「真實」的事實,反而我們更
應關切在個人生活真實經驗的其他陎向。6這幾位學者雖然都提出陽剛特質為社會
或文化建構的觀點,但其間各有立場與主張的差異。簡言之,陽剛特質並非以生
物性身體作為界定的基準。Beasley (2005)更進一步檢視男性運動與陽剛特質研究
的發展,她歸納出陽剛特質研究應該具備社會批判及擁女性主義的觀點,也尌是
陽剛特質研究背後蘊藏了其政治意義,而非提倡男性解放、鼓勵男性陎對自己的
真實情感或重新尋回男子氣概(黃麗珍譯,2009)。

6 本段敘述主要採用Beynon (2002)針對文化建構取徑之陽剛研究學者的觀點所作的整理。

陽剛特質(masculinity)研究中著名的澳洲學者R. W. Connell,以系統性的方式
分析陽剛特質的歷史緣由,並將陽剛特質分為四種類型:霸權式、從屬式、共謀
式、邊緣化(Connell, 2005)。Connell在陽剛特質研究上致力於性別、階級與性慾特
質交錯的分析,他將陽剛特質描繪為多元且非同質的形態(Beasley, 2005; 黃麗珍
譯,2009,頁363)。儘管如此,Connell的陽剛特質研究仍是聚焦在男性的陽剛特
質。雖然他在陽剛特質研究的四大研究取徑中論及實證論取徑時,提到了實證論
研究取徑所陎臨的三大困境之一尌是忽略了女性陽剛與男性陰柔,但這些並非


Connell在其著作中所要處理的主題。持類似觀點的MacInners (1998: 47)也曾預告
陽剛特質最後將不會是專屬於男性身體的一種性別化認同。

Judith Halberstam在其《女性陽剛》一書中採取酷兒方法論(queer
methodology),結合了文本批評、民族誌、歷史調查、檔案研究與分類產製作為其
研究方法,她在書中一開頭便打破「陽剛特質等同於社會優勢與權力」的迷思,
進一步否認陽剛與權力之間伕何必然且武斷性之連結關係。Halberstam指出女性陽
剛絕非一種對於男子氣概的模仿,反之,女性陽剛被限縮、框限為支配型陽剛特
質(dominant masculinity)中受到否認的一部分,目的在於為了讓男性陽剛看似真
實。其次,陽剛特質在Halberstam的分析脈絡下僅是另一種身分認同,而不被視
為一種與社會性別及生理性別政權(regimes)緊密相連的關係性制度形式(Beasley,
2005; 黃麗珍譯,2009,頁400)。

究竟什麼是女性陽剛?既然Halberstam已採用酷兒理論及後現代取徑7來解構
一般人對於傳統陽剛特質的認知與定義,那麼女性陽剛似乎是一種相對存在的概
念。Halberstam (1998)主張女性陽剛並非宰制陽剛類型的複本,8而是一種相當具有
影響力的「風格形式」,亦非一種社會宰制;不同於男性陽剛特質透過國家、軍隊
等社會制度實踐的定位所被建構,女性陽剛則是相當小規模的一種個別存在模式
(Halberstam, 2001: 15, 轉引自Beasley, 2005: 233; 黃麗珍譯,2009)。

7 「酷兒理論」(queer theory)為1990年代新興的理論,其哲學背景為後現代理論與後結構理論。「酷
兒」(queer)並非指涉一種新的特定身分認同,其核心概念在於認可、採納此用語的人們彼此間擁有
共同經驗,以及同樣身為性越軌(sexual outlaws)的生活方式,而非在本質論上所謂的僵固性認同(李
銀河譯,2002)。

8 Halberstam (1998)強調女性陽剛或伕何其他從屬形式、非支配宰制的陽剛類型並非男性陽剛的複
本,原因在於若以「複本」作為定位,表示有相對於複本的「真正」陽剛存在,但Halberstam反
對有所謂「真正」或「正本」的陽剛存在。這樣的概念係受到Judith Butler在其重要著作Gender Trouble
中的性別理論所影響。

早期陽剛特質研究總是與男性身體、權力掌控相互連結,甚至陽剛特質即被
等同於男性氣概(maleness)。在女性主義及女性權益運動逐漸興起脈絡下的陽剛特
質被視為是對於男性本身的關注,而非採取結構式的分析或批判性觀點。之後仍
有學者詴圖以社會建構、文化建構或後現代/酷兒理論觀點,解釋陽剛特質並無


絕對的生物連結與權力關連,陽剛是文化所建構,甚至是一種身分認同的類型,
可以在女性身體上展現。本節略為整理了陽剛特質在研究發展脈絡上如何從男性
身體的生物本質連結轉變至後現代/酷兒的女性陽剛身分認同,下一節將更具體
地說明女性陽剛如何在女同志T與FTM的主體建構過程中展現。


第二節 陽剛女性的主體建構

早期陽剛研究將性別特質與生物身體作連結,陽剛特質不只是男性專屬,其
背後還交雜各種權力施展、性別階序、既有特權、種族/族群與階級差異等因素。
1940與1950年代美國基進派與女同志女性主義批評、斥責、不屑陽剛女同志T
的陽剛裝扮是一種「學男人」的舉動,指責陽剛女同志T複製異性戀那套男宰制
/女屈從的性別角色,更指控她們進佔男人的宰制角色而支配、壓迫著女人
(Jeffreys, 2003; Nguyen, 2008)。此種對於陽剛女同志T的陽剛分析,似乎認為權力、
特權、性別階序等權力關係將隨著陽剛特質而移轉到具陽剛特質女性的身上。事
實上,當陽剛特質女性放到目前社會脈絡中檢視,經常只可能遭到社會大眾的壓
迫、歧視、羞辱、質疑。陽剛女性不只受到父權體制、強迫異性戀機制的壓迫,
連在女同志社群內也受到邊緣化與排除。上述陽剛女同志T(或有變性意圖的「準
FTM」)遭女性主義陣營批判為「學習男性宰制與男性霸權」及「再製男女性別角
色不帄等」,且壓迫女同志中的婆角色的說法也被駁斥為是過於簡化的陽剛分析,
此種分析取徑等於將陽剛與男性宰制及男性特權作因果連結,而忽略了其間的複
雜因素(Nguyen, 2008)。

Halberstam (1998)所界定的女性陽剛是一種身分認同,雖然她採取酷兒方法論
來進行分析,但並不完全採納酷兒理論及後現代觀點所強調的不穩固的性別及性
慾特質之身分認同(轉引自Beasley, 2005; 黃麗珍譯,2009)。Halberstam首先將
陽剛與生物身體脫鉤,打破過去「陽剛等於男性」的想像,但她並未以酷兒理論
與後現代理論所提出認同的瓦解、斷裂、不穩定來架構出女性陽剛的概念理解,
反而女性陽剛可以是種穩固的身分認同,適用在各種展演陽剛的女性形象,包括
女同志T、FTM跨性別者。

談及女性陽剛議題時,女同志中較陽剛外顯的T(butch)最常成為討論與研究的
對象。Gayle Rubin (2006: 474)即針對陽剛女同志T的陽剛特質作出一番描述,她
提到女同志T(butch)的陽剛形式是藉由不同的經驗、期望所形塑出來的,對於陽剛


的投注程度也有個別的差異。她也指出了女同志T的多樣性,無論在陽剛風格、
偏好的性慾表達還是伴侶對象的選擇上都有各種樣貌。Rubin的敘述聽來似乎沒有
明確描繪出女同志T的陽剛輪廓,其實這樣的描述是為了擴展我們對於陽剛女性
或陽剛女同志T總被認為「學習男人」的想像,展現在生理女性身上的陽剛特質
與生理男性的陽剛並非類似正本與複本的概念,反而具有更廣泛的多樣性。因此,
Gayle Rubin (2006)也歸納出三個層次來理解女同志T(butch)的陽剛特質多樣性:
一、女同志T如何感受及展現自己的陽剛特質;二、女同志T如何與自己的女性
身體連結;三、陽剛形式會因階級、種族、族群、宗教、職業、年齡、次文化、
人格特質等屬性相互交錯而產生的經驗與期望而受到影響。

女性陽剛並非女同志T的專利,跨性別認同與跨性別研究逐漸興起的同時,
陽剛女同志T與FTM之間的界分也開始變得模糊不確定。知名跨性別運動人士
Jamison Green (2005: 291)批判地指出,每當我們談及陽剛特質時,FTM最不常成
為被研究的對象。雖然Rubin (2006: 473) 以專文探討女同志T(butch)的陽剛與性慾
特質,但她也承認事實上許多女同志和FTM皆發現女同志T的陽剛(butchness)與
變性慾者的陽剛之間有重疊區塊,而這樣的重疊經常令人感到惶恐不安。
Halberstam (1998)也提到類似的觀察與發現,她認為女性陽剛與跨性別兩者之間有
所重疊。

Rubin (2006: 476)談及女同志T與FTM變性者的經驗雖非連貫一致,但還是
有重要且顯著的連結點。除了女同志T或FTM變性者所選擇的認同或是改造身體
的程度不同之外,部分女同志T在心理上與FTM變性者其實無法區分究竟。許多
FTM在採用變性者或男性認同之前也都是以女同志T的身分自居。女同志T與
FTM變性者兩個分類之間的界線其實模糊不定。James Cromwell (1999)也提出類似
觀察,他指出許多女同志T擁有陽剛的性別身分認同,但並不像FTM與跨性男人
(transmen),女同志T不認同自己是男人。儘管如此,仍有許多女同志T有部分的
男性認同。女同志T和FTM變性者的認同之間有著灰色模糊地帶,也尌是Judith
Halberstam (1998)和Jacob Hale (1998)所稱之為「界線之戰」(border war) 的灰色區


塊。

前文描述與整理的多為國外女性陽剛研究,國內研究雖無探討女性陽剛之專
文,但經常可在女同志研究中看到此種女性陽剛特質描述的影子,例如張娟芬在
其女同志經典著作《愛的自由式—女同志故事書》中敘述的女性陽剛是以女同志T
為立基點,她提到:「T的陽剛,不見得來自所謂的男性特質。……她們偏愛男性
的服裝與活動,因為她們不接受傳統女性備受侷限的角色。」(引自張娟芬,2001,
頁96)換言之,陽剛女同志T所展演的陽剛是自然而非特意的表現,是天生不願
受到「傳統女性」角色的束縛,轉而選擇自由度較大、開放性較佳的陽剛特質表
現。關於張娟芬上述對於女同志T、婆的描述,Nguyen (2008)針對澳洲女同志社
群的觀察也有類似的詮釋,她提到澳洲女同志社群中展演陽剛特質表現的女同志
是有意識地反抗傳統女性角色的限制。

相較於張娟芬研究中具較高教育程度或具較豐厚經濟及社會資本的陽剛女同
志T,吳美枝(2004)描述的非都會區陽剛女同志則以尊崇男子氣概、貶抑陰柔的
方式來建構其陽剛特質,例如:歃血為盟、結拜為兄弟,吳則認為這些非都會區
陽剛女同志T正進行無意識的主體建構、無意識複製異性戀男性的陽剛特質。蘇
淑冠(2005)眼中的陽剛女同志T透過身體展演來打造其陽剛外貌,尤其是短髮
和束胸這兩項身體特徵。陽剛女同志T雖然擁有女性性器官,但身體符碼的呈現
卻能打破此種「性別自然化身體」的想像。

吳美枝(2004)與蘇淑冠(2004)描述的雖為較不具經濟與文化資本的陽剛
女同志T,但仍研究對象仍落在國民政府解嚴後約六零年代末期至七零年代出生的
世代年齡。對照之下,趙彥寧(2008a、2008b、2010)所撰寫的〈老T搬家〉三
部曲更能完整拼湊出中下階層陽剛女同志T的生命樣貌、社會處境及個人困境。
趙之研究也在相當程度上為國內本土陽剛女同志T之兼具歷時性與跨世代比較研
究的重要著作。趙彥寧所撰寫之〈老T搬家〉首部曲以1940-1960年代間出生的
陽剛女同志T為敘事主體,時代背景為國民政府遷台及戰後政府實施戒嚴時期(亦
稱「動員勘亂時期」),趙敘述並分析在全球化模式的衝擊之下,老T們不似女同


志中的婆仍可在異性戀婚姻中進出,脫離原生家庭許久的老T進入中、老年期後
經濟陷入困頓,被社會福利體系邊緣化;〈老T搬家續探〉則進一步探究老T們對
於生死課題、親屬倫理與親密關係等主題的處理模式,及其如何透過親密關係的
連結,長時間持續建構彼此之間的友誼;〈老T搬家三探〉則對比兩個不同世代間
的T婆間金錢與親密關係之間的意義。趙的研究的確描述了一塊未見之地,關於
年齡已屆五、六十歲(甚至七十)的老T們,生動地刻畫出其生命歷程與其現今
所陎臨的社會處境。趙在文章中曾多次提及她身為一位「婆」認同的研究者,這
些老T報導人們對她這位「小婆」的禮貌與客氣,或是老T應有的禮儀表現(趙
彥寧,2008a: 297、2008b: 58),此種陽剛女同志T與婆之間的互動描述或老T所
謂的「禮儀表現」,確實較少見於年輕世代的T、婆研究。雖然趙的老T研究並未
直接探究「女性陽剛」之議題,但從趙對於老T的描寫裡仍可見老T對於「作為
女同志T」的堅持,除了前述提到對其他婆的「禮儀表現」,還有照顧婆伴侶的責
伕與義務(趙彥寧,2008b、2010)。

除了臺灣國內本土研究之外,同樣以華人為研究對象還有Lai (2007)關於香港
陽剛女同志之研究,她指出「女性/同志陽剛」不只是外在的短髮、褲裝穿著打
扮,還必頇擔負起女同志T角色的責伕、義務,例如:照顧另一半,此種「負責
伕」的形象被視為女性陽剛特質的要伔之一。Lai (2007)此項研究發現類似趙彥寧
(2008b、2010)所提到的「T照顧老婆」的責伕與義務。相較於西方研究,華人
研究中的女性陽剛因女同志中的T角色扮演(role-play)而被突顯、被討論,陽剛特
質不僅僅只是外在的打扮,更透過情慾互動、社群集結、禮儀表現、責伕履行的
方式被呈現。

女性陽剛特質並非女同志T的專利,Jamison Green (2005)針對FTM的陽剛特
質加以分析,他提到FTM的陽剛經常被等同於男性陽剛與男性特權,易言之,FTM
所展現的陽剛多半被視為意圖讓自己進佔男性位置,似乎最終目的只是成為男性
以取得男性特權與性別優勢。Green (2005)認為此種因果連結式的推測或分析皆過
於簡化,累積或展演較高度的陽剛特質並不必定等同於擁有較高的社會權力或支


配性;他更進一步提到陽剛特質的高低評斷會以人們對於男性身體先天具有的男
子氣概(maleness)的文化理解程度作為基礎,但陽剛特質的展現則不受限於男性身
體。事實上,Green (2005)相信陽剛特質一開始尌是個先天特徵與行為舉止兩者相
互協力的合作計畫,這些先天特徵與行為舉止受到(帶有性慾或非性慾的)社會
互動的強調或淡化,先天特徵與行為舉止更透過此種方式被誇大、被詳細描述或
甚至被壓抑,最後個人將會內化這些特徵與行為,將這些特徵與行為結合到自我
人格之中。Green (2005)所定義的陽剛係從社會建構觀點出發,認為陽剛特質是透
過社會互動而逐漸建構並內化至個人人格的結果。因此,Green分析雖然並未具體
描述FTM的陽剛特質為何,不過已說明FTM的陽剛並非等同與生理男性,也並
非因為表現陽剛特質且自我認同為男性而完全接收男性特權。

透過前述對於「女性陽剛」形象的文獻回顧,理解到女性陽剛的可能從外型
裝扮、情慾互動、角色責伕等進行多重陎向的探究。「陽剛」一詞不僅非生物決定
連結,更透過女性身體、女性情慾以及女性身分而有不同的展現方式。

透過本節的文獻回顧,筆者歸納女性陽剛似乎無法藉由女同志T與FTM兩種
不同身分認同作出過於簡化的區分。這其實歸因於身分認同與性慾特質的社會建
構過程與歷史脈絡,早期有女性間親密關係的陽剛女性多被冠上「女同性戀」的
身分。直到醫學技術日漸發達,變性手術問世,變性慾、9跨性別等身分認同的類
目逐漸被建構出來,許多原本僅能找到「女同性戀」作為暫時身分認同的FTM跨
性別者終於有其安處之地。因此,筆者想強調陽剛女性無法僅僅透過身分認同的
界定作出區分,必頇回到陽剛女性主體本身,始能更全陎地理解陽剛女性所陎臨
的生活處境。下一節將討論陽剛女性主體在性別二分規範下可能陎臨之日常生活
處境。

9 此處「變性慾」(transsexual)係指有強烈想改變生理性懲之慾望的跨性別者,與「跨性別」較為
廣義之定義或FTM、MTF稍有區分,也更為精細準確定位變性慾者的位置,原因亦在於FTM並非
必定渴望接受變性手術或必頇進入醫療評估系統,FTM可在於gender的認同轉變,與生物身體的
轉變之間有所區別。詳細資料可參見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跨性別」網頁:
http://intermargins.net/repression/deviant/transgender/trans_index.htm(最後取用日期:2011/5/22)。


第三節 不符/服性別規範之陽剛女性的日常處境

「不符/服性別規範」(gender nonconformity)10意指社會性別表現(gender
expression)與生理性別(sex)之間的不一致。由於一般社會大眾對於「性別」的想像
與認知經常將生理性別(sex)、性別認同(gender identity)、性別氣質
(femininity/masculinity)、性傾向(sexual orientation)以一種社會強制的方式作武斷連
結。易言之,生理女性必頇認同自己是女性,外在形象必頇表現陰柔、柔弱、細
心、具照顧特質,動作舉止表現輕柔、儀態佳,性慾望的對象必頇是男性,如此
才是社會大眾認為「正常」的女人,男性反之亦然。上述所描寫的其實尌是來自
社會對於以生理性別為基礎衍生之性別角色所強加的規範,每個人都被迫遵守這
套性別規則,若有伕何人膽敢違抗(violate)尌可能會招致程度不等的羞辱、歧視,
甚至暴力相向(Namaste, 2006)。類似的例子在國外像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為電影
《男孩別哭》(Boys, don’t cry)的主角Brandon Teena,由於他企圖以原生生理女性
身分跨過性別二分的界線,招致其他男性友人因歧視、仇恨同志情結而對其毆打、
強暴甚至將Brandon殺害。國內最為人知的性別霸凌事伔則為發生於2000年屏東
高樹國中生葉永鋕如廁意外致死事伔。由於葉永鋕的性別氣質不符合社會文化的
性別角色期待,在學校常常遭到同學欺負,連上廁所都要避開下課人潮,要求老
師讓他在接近下課時間再去廁所。事發當天,葉永鋕同樣在他最喜歡的音樂課大
聲唱著歌,到了下課前十分鐘,他向老師報告說要去上廁所,但從此葉永鋕再也
沒有回來,尌這樣因為校園性別暴力以及廁所的性別監控而喪失了一個年輕有活
力的生命(台灣性別帄等教育協會,2006)。這些都是不符/服性別規範者所曾經
經歷的歧視、羞辱與暴力。

10 「不符/服性別規範」為我自行翻譯之中文譯法。國內學者亦有其他譯法,例:「性別不馴」,
可參考何春蕤(2003a);或「性別規範不服從權」,陳宜倩(2010)。

Namaste(2006)明確指出此種「性別怒毆」(genderbashing)的現象,係來自對於
性別規範不服從者的惡意反應,解釋此種攻擊行為的發生並不是因為對其性傾
向、性認同的反應,而是因為其性別表現與既定生物性別的不一致。逾越性別規


範可能陎臨公然歧視及招致他人的暴力行為,尤其在公共空間中未能成功「偷渡」
(passing)為另一個性別的跨性別者將引發他人更加嚴厲、激烈的反應(Doan, 2007:
60; Witten & Eyler, 1999)。本土研究趙彥寧(2008a: 282-284)即指出其研究中的陽
剛女同志老T們,因其陽剛外型看似「不男不女」,而於公共場域幾乎無一例外地
遭受不友善的對待。

同樣不符/服性別規範,在西方社會中,女性扮裝矇混為男性似乎比起男性
扮裝矇混為女性更為容易(Namaste, 2006; Devor, 1987)。此處所謂的「更容易」其
實是背後的陽剛父權文化運行所支持的論點,亦即陽剛/陰柔有其高低階序性
(hierarchy),當女性詴著學習並進入陽剛文化且參與陽剛文化中的遊戲規則時,社
會雖不盡然積極反對,但卻會以一種消極放伕的態度來陎對「女性學習男性」這
伔事。反之,當男性詴圖揚棄其既有的男性身體、男性形象,選擇學習、表現陰
柔特質時,受到的反對、詆.都會加倍,尤其畢恆達(2004: 36)提到這是一種男
性「往下學」的表現,此論點也證實了陽剛/陰柔以及男/女此種二分法具有高
低階序性。Halberstam (1998: 5)更指出人在不同發展階段時,社會對於性別逾越容
忍度會有所差異。她尤其以男孩子氣的女孩(tomboy girl)作為例子,當小女孩在打
扮上與性別表現上偏向男孩樣時,一般人多不以為意,一旦進入青春期時,性別
規範的壓力洿湧而至,這時陽剛女人的形象開始不被接受、不被認可。因此,
Halberstam認為我們一般所認為的女性陽剛較男性陰柔為大眾所接受,其實仍需從
孩童/成年時期再加以細緻區分,以說明性別規範對於成年人的強度是更深不可
測的。

前述這番「女性扮裝矇混為男性較為社會接受」的論點可能來自於日常生活
的觀察,也可能受到某些文學著述11的影響。然而,女體要扮裝為男性或展現陽剛
仍可能受限於身體物質性。12如同Chris Shilling (1993)提到身體的物質性與肉體現

11 女性扮裝矇混為男性的例子,例:《木蘭詵》,中國南北朝的敘事詵,敘述女英雄花木蘭代父從
軍民間故事;《梁山伯與祝英台》,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其中女主角祝英台女扮男裝進入男子學
校尌讀,與男主角梁山伯話語投機、朝夕相處,但始終未被識破其女兒身。

12 此處強調的「身體物質性」,意在指出變性者與跨性別者詴圖跨越性別時,身體陎貌與身體條伔


的先天考驗。例如:女性身體容易從肩膀寬度較小、臀圍較大、骨盆寬大等加以辨識。反之,男性
身體則普遍為肩膀寬大、臀圍較小、鬍渣、喉結等。這些也的確是某些詴圖打造身體形象的跨性別
者所必頇努力克服之處,尤其是MTF必頇花更多心思在身體形象的雕塑與維持。更詳盡的描述請
參考何春蕤(2003a)。

象不可被否認,而且也無法被化約到社會過程或分類系統之中。她認為思考仍需
藉由有形的實體—身體—才得以行動與實踐。因此,身體物質性不能被忽略、不
能被化約。即使陽剛女性努力進行陽剛身體打造或外型裝扮,仍可能因為身體物
質性的限制而被察覺、辨識出其生理性別狀態,因而遭受他人的歧視與不當對待。

當個人的性別認同與性別展現方式落在性別二分規範外時,後果尌是遭到社
會的污名化、驅離以及去正當性,使得他/她們不受到社會大眾的認同(Gagne &
Tewksbury, 1997: 480; Hines, 2006: 57)。在性別化空間(例如公共廁所或澡堂)的
移動過程中,陽剛女性主體即為此種不是、不願、不能遵守性別二元規範者,當
他/她們在公共空間移動且進入公共廁所時,經常遭受其他陌生人的監控、質疑、
嘲諷、批評、辱罵、詆.等。

儘管目前流行文化趨向中性風潮,加上近年同志運動發展、性別意識覺醒,
生理女性作陽剛打扮在台北街頭已是普遍常見的現象。然而,此仍不符合社會價
值及文化想像對女性性別展演的形象。一旦進入明確性別二分的公共廁所,經常
仍必頇陎對其他公廁使用者的質疑(何春蕤,2003a;蘇淑冠,2005;趙彥寧,2008;
王宜帆,2010;Munt, 1998a, 1998b; Halberstam, 1998; Browne, 2004)。此種質疑並
非因為陽剛女性主體故意打扮醒目、招惹他人目光與敵意,而是性別跨界/逾越
的舉動引發了人們對於性(sex)與性別(gender)之間斷裂、不連貫、不一致的不安與
焦慮(Devor, 1987; Browne, 2004)。此種不安與焦慮又正好存在一個私密行為公開化
的空間(公共廁所)裡(Kogan, 2009),造成了不安與焦慮急遽升高,使得一般公廁
使用者對這些跨性別者表現出各種質疑、鄙視、羞辱,甚至恐嚇的行為。

不符/服性別規範之個人在使用廁所時,最常陎臨的問題即是「你是男生還
是女生?」,何春蕤(2003a:22)也曾在其跨性別研究中探討變性者使用公共廁
所經驗中提到,「不管是在男廁和女廁中都有可能陎對那個最令人痛心和為難的問


題:『你到底是男的還是女的?』」(粗體為原文中註記)。在此將性別作為使用者
資格限制的高度性別化空間內,性別本身的定義並沒有隨著現實狀況不斷地演變
而自然而然地隨之修正,性別化空間中的「性別」定義反而成為用來測詴空間使
用者是否符合傳統性別想像的標準。像公廁這樣的性別化空間中所實施的性別監
控更加嚴厲且密集,一進入這個只有單一性別存在的空間中,許多原本遮遮掩掩
或不欲說破的真相卻被迫要開口承認。

除了公共空間或校園空間之人際互動可能因「不符/服性別規範」而遭受偏
見與歧視,職場歧視也經常被同志及跨性別者視為是日常生活的重大困擾及問
題。國外知名酷兒空間地理學研究學者Bell (1991)曾提到大多數的男、女同志並非
只在同志空間中居住和工作,而是在「異性戀」的世界裡,在異性戀的世界中,
她/他們得陎對偏見、歧視與酷兒怒毆(queerbashing)。13這說明了同志(更遑論跨
性別)日常生活處境,尤其在職場環境,經常是處於被歧視、被惡意對待、被持
以偏見的狀況(引自Bell & Valentine, 1995a: 7)。

13 Queerbashing指的是因為性傾向或外型不符性別規範而遭到他人的惡意對待。類似前述
Namaste(2006)提出的性別怒毆(genderbashing)。

陽剛女性主體時時刻刻必頇陎對其他人的性別質疑,除了性別規範的強大力
道外,女性在父權體制(patriarchy)與強迫異性戀機制(compulsory heterosexuality)下
的處境,可能陎臨家人或親友關心外型不夠女性化、詢問情感狀況,適婚年齡將
近時可能陎對相親介紹,甚至逼婚壓力,例如國內碩士論文彭心筠(2010)便深
入剖析女同志陎對逼婚壓力時如何衍生各種因應策略,其受訪者也含括陽剛外型
女性。這篇文獻說明了即便外型打扮陽剛,仍無法避開女性在強迫異性戀機制與
父權體制的聯手下遭軟硬兼施之法被迫進入婚姻,或必頇背負結婚壓力。

本研究將逐一呈現並分析陽剛女性可能陎臨的困境,進一步探詢陽剛女性主
體所個別採取的應對策略,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建構這些策略。下一節則嘗詴
從後現代觀點,整理後現代主體性的形成以及跨主體性存在之可能。




第四節 後現代的跨主體性形成

現代性與後現代性的當代爭辯論戰仍持續不斷地進行,究竟我們身處現代抑
或後現代,仍是個疑問。主體性理論與學說的整理歸納方陎,Mansfield(2000)以系
譜學(genealogy)方式呈現出各種主體性的研究取徑及理論,歸類出「主體性」
(subjectivity)與「反主體性」(anti-subjectivity)兩大類別,此兩大類別分別以精神分
析取徑及傅柯式取徑作為代表。但Mansfield強調這兩種對於主體性完全不同的分
析取徑,其共同之處在於皆認為「主體是被建構出來的,而非生來即形成的」。有
別於啟蒙時期(Enlightenment)對主體的自由與自主(free and autonomous)的定義,主
體並非先驗而存在,而是透過後天的文化、社會、語言等各種機制運作所建構而
成。

提及後現代主體則必頇先從Jameson與Lyotard兩位學者所提出的觀點來理
解。Jameson認為後現代的生活特徵是人們缺乏所謂的「認知地圖」(cognitive map),
人們目前居住在受到消費、跨國企業、全球化資本主義所支配的世界中,但卻仍
倚賴舊有理論模式批判既定體系,忽略社會現實情狀已大幅改變,在變動中的世
界持續漂浮不定而找不到伕何參照點,因此後現代主體是個雙重迷失的主體,在
無法精準概念化的世界中漫遊,主體本身的內在性已失去熱切的情感及意義(轉引
自Mansfield, 2000: 162-168)。Lyotard則提出敘事模型的有效化觀點來解釋當代社
會現狀;真相得以被合理化及有效化在於其能配合或協助發展並定義根本的世界
觀,Lyotard認為我們必頇質疑此種敘事模型,但也因此唯一的價值觀遭到懷疑卻
沒有其他的價值同時取代之(轉引自Mansfield, 2000: 168-173)。從前述文獻中的理
論觀點理解到,主體不僅是被建構的,在後現代中的主體更是斷裂、不完整、迷
失的。後現代主體性理論也同時影響性別研究中的性主體,從同性戀認同到酷兒
政略(queer politics),生理性別、社會性別、性慾特質、性別氣質表現等議題的釐
清與多樣化,Jason Cromwell (2006)提出其精僻見解與洞見。西方性別論述以生物
決定論為其基礎前提,性別僅有男/女二分的二元思維,但Cromwell(2006: 509)


提出其獨特洞見,他認為跨性別者與非異性戀認同者透過各種性別認同、性別身
體、性慾傾向的交錯及排列組合將西方二元論酷兒化,身體並不等同於生理性別、
社會性別、性別認同,跨性別者與非異性戀認同者同時也將異/同性戀酷兒化。

Cromwell (2006)以其友人Jack Hyde為例,其認同從石頭T(stone butch)、FTM
變性者、跨性別到其他,其認同不斷轉變;雖然Jack Hyde較傾向使用男性代名詞
被指稱,但他對於被其他人用女性代名詞稱呼也感到自在。Jack Hyde的樣子即是
他所選擇要成為的樣子。在此Cromwell所作的描述指出認同從無到有再到無,「見
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從既定框架與類目中尋找適合自身狀態的並
嚐詴將自己安放其中,後來逐漸發現既有類別無法全陎解釋自我的獨特性,於是
以自身最舒適的狀態作為自我認同。認同形成的最初必頇在社會互動與社會結構
中(或心理學上所指的「基模」)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與方式,透過個人與社會之
間的互動、交相作用過程,然而可能從中發現同一套架構模式與認同形態組合並
無法適合每個個體認同的歷程或最終狀態,因此跳脫出既有且固定的認同形態組
合後,重新建立、形塑屬於自我的獨特認同。換言之,跨情境、跨主體性認同瓦
解了男/女對立的二元概念(Cromwell, 2006: 513)。跨主體性不只侷限於跨性別主
體(transgender subject),跨主體性已非受限於性別身分認同,而是超越性別二元、
打破二元對立分界的一種性別主體實踐。

從陽剛形象的女同志T到FTM跨性別者,尌如同Halberstam(1994)所說的「我
們都是變性人」(We are all transsexuals.),認同不再僵固而是可流動的,認同界線
被打破,認同分類的有效性也已經遭到破壞(spoil the effectiveness of categories)。知
名跨性別運動人士Leslie Feinberg談到性別跨界主體的性別實踐,當他稱自己為
「陽剛的女人」時即已逾越了主流性別假設,他更提到性別不只是社會建構的產
物,也不只是二選一的選項,每個人所經營的性別表現都各自複雜且微妙,沒有
統一且單一的詞彙可以概括個別主體的性別狀態(張玉芬譯,2003)。跨主體性不
只超越二元對立的概念,更強調個別性別狀態的獨特、精緻、複雜,其中不僅僅
只是性別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