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藻外語大學W-Portfolio

2013-03-17 21:04:51

UDN

動漫有得聊╱動畫VS.原作的鋼之鍊金術師
【聯合報╱李衣雲】
2013.03.17 03:07 am

工作愈來愈忙,需要定在電視機前二十幾小時才能看完的動畫,逐漸成為可望而不可及的奢求。這十年來,在螢幕前劈中我、害我在四年內狂買同人誌的唯一動畫,就是2003年版的動畫《鋼之鍊金術師》(簡稱「鋼鍊」)。

一直以來,原作這個詞都掛著至高無上的靈光,相對的,原作改編似乎就要背負著模仿、少創意的原罪。且不提這種迷思與文藝復興、近代化或是文化資本的淵源,2003年版的動畫「鋼鍊」可算是顛覆了這種說法──至少對我而言如此(為什麼強調2003年版,是因為2009年時,又製作了完全以原作為藍本的動畫《鋼之鍊金術師Brotherhood》)。

向來是美形主義(外貌協會)的我,下定決心去看這部動畫前,其實做了心理建設。雖然很多友人大力推薦,但這部作品的設定,離(我的)美形真的有很長的一段距離。而且,前八集的故事是依當時正在連載的漫畫進行,也真的與典型的少年漫畫很接近,說真的,實在找不出什麼一定要擠出時間看下去的動力。(所以說,以貌取「畫」是會造成遺珠之憾滴。)

但,一切都在第九集時有了變化,當故事告別了原作,在同樣的前提設定下,突然開始充滿了人性與存在主義的深度(感謝一直鞭策我要熬到第九集的友人們)。怎麼會這樣?原來!2003年版動畫的編劇,就是在1989年時用一部《妖魔》迷得我們一票同人女如癡如醉的編劇會川昇。向來擅長描寫宏大歷史與心理劇的會川大師,在「鋼鍊」的骨架附上了一層層的血肉,再將血肉一片片剝離,剩下的是無盡的惆悵和悲傷。原作中那句鍊金術原理的名言「人如果要得到什麼,就必須付出同等代價」,跳脫了單純「交換」的意義,成為「什麼是得失」、「究竟什麼是人」的哲學美學。

再一次,會川昇證明了他對同人女的絕大魅力。雖然原作者荒川弘不開心,但自從2003年動畫開播後,「鋼鍊」儼然成為「二次創作」圈的NO.1,各大小型同人展、二手同人誌店中,「鋼鍊」占櫃率與人氣都居高不下,當時大約只有另一鋼的「鋼彈」能與之爭鋒。此盛況一直維持到結束播映後兩年的2006年,才逐漸鎮靜下來。

因為太愛這部作品,以致在著迷的當時完全無法對它做出任何評論──要評論,總要與對象有一點距離,而愛,就是難分難捨、無我無他。時至今日,才能冷靜下來談談我對這部作品的印象,或許之後,還能再來談談這部作品中的存在與虛無。

【2013/03/17 聯合報】@ http://udn.com/



全文網址: 動漫有得聊/動畫VS.原作的鋼之鍊金術師 | 繽紛‧心情 | 閱讀藝文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READING/X4/7763741.shtml#ixzz2NnmHq6l5
Power By udn.com

發表評論